本文主要介绍仿真代替实测、OTA成“遮羞布”,车企“提速”上新车,后遗症严重!,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案。其中,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,接下来就来看一下路援帮小编为您分享。
5月20日小鹏AI Day发布会上,何小鹏表示,今后小鹏的OTA将以月为单位计算,迭代速度将比手机更快。显然,今后车圈“内卷”将再添一项——“卷”OTA频次。
自2023年车市掀起“价格战”至今,卷产品、卷价格、卷流量......,涉及范围不断扩张,内卷程度不断加剧。但,或许大多数人并未留意的是,近几年新车上市节奏提速、新品数量急剧暴增。如此高速运转的前提下,产品品质是否能够得到保障,这一问题令人深思。
研发周期缩短,合资“代差”愈发明显
纵观当下车市,“内卷”早已贯彻产品的全生命周期,即便是研发端也不例外。数据显示,2023年国内上市新车共742款,其中包括了87款全新车型、655款改款/换代产品。
抛开改款/换代车型不谈,一年上新87款全新车型,在过去动辄耗费5—7年产品开发周期的时代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。然而,现如今的汽车产品研发时间大幅缩短,18—20个月的研发周期渐渐成为常态,甚至有车企直接将开发周期压缩至一年以内。
作为佐证,据相关机构调查数据显示,国内整车厂的新车从上市到升级或改款,所需时间平均为1.3年,而国外车企为4.2年。一经对比,国内车企的研发时间仅为国外车企的三分之一。
那么国内车企如何实现“高效”的研发工作?
正常情况下,完整的汽车设计开发流程需要经历战略规划、概念设计、工程设计等多项环节,最终才进入投产阶段。以大众ID.7 VIZZION为例,产品真正的开发时间可以追溯至2018年,经过了近5年多的研发,最终才呈现在公众面前。
可惜的是,如此精雕细琢后的产品,在上市后却如泥牛入海,与如日中天的小米SU7形成鲜明对比。
针对ID.7销量表现不佳的原因,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过长的开发周期导致ID.7与同级自主纯电轿车在用车体验上存在“代差”。显然,按部就班的产品开发流程,在当下的国内车市并不适用。
压缩产品研发周期、提高新品发布“频次”,成为车企必不可少的“技能”。至此,有业内人士爆料称,部分车企采取减少产品测试、验证环节,降低标准,甚至将耐久测试交由仿真完成等方式,从而缩减研发时间。
当然,如此草率的产品研发流程,最终也给车企带来反噬作用。
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14次,涉及车辆672.8万辆,分别较2022年同期增长4.9%和49.9%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召回72次,涉及车辆160.3万辆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截至2023年12月底,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。仅从数据便可以看出,新能源汽车产品正面临极为严峻的品控问题。
OTA成“遮羞布”,一切皆可OTA
压缩/减少测试环节,仅仅是车企在“拼速度”过程中的一环。上文提及的OTA,在这场“速度竞技”中同样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。由于汽车产品在未经历完整验证测试的前提下,难免出现功能未达预期等问题。
然而,为了抢占市场先机,部分车企选择将功能所需的硬件装入车内后,提前宣传配备该功能,并完成车辆上市。当用户问及功能如何实现时,车企将会以“后期OTA”的话术搪塞过去。
其中,最典型的例子无疑是,早年间新势力车企们将激光雷达、高算力芯片“上车”,并美其名曰为后续智能驾驶“预埋设备”。时至今日,鲜有车企能够将早前预埋的配置充分开发,甚至因设备搭载不合理,导致用户高价购入车辆后,却未能享有应有的用车体验。
总结
毫无疑问,在内卷加剧的背景下,车企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。这一系列变化,也倒逼着车企加速改革。但,在提高效率的同时,车企同样需要关注产品品质以及用户体验,而不是给用户制造“焦虑”。
关于仿真代替实测、OTA成“遮羞布”,车企“提速”上新车,后遗症严重!的内容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路援帮往后会继续推荐仿真代替实测、OTA成“遮羞布”,车企“提速”上新车,后遗症严重!相关内容。